地板,湿漉漉的像雨后的大街。
房间里弥漫一种味道,他们说是异味,其实哪里是,那是湿味,霉霉的。
阳台上挂着,洗了一个星期的衣服,它们还在出水,嘀嗒嘀嗒。
冷冽的北风,忽然一夜间改变了风向,刮起东南季候风,暖和舒适,也带来了太平洋海水的味道。同时,阳气从土地下升发出来,藏了一冬的水气也随之升腾。
从初春开始,接下来的大半年的岁月了,我大广东开始了与湿热战斗的的号角。
不仅在大广东,湿热的问题,在全国都特别多。经常熬夜/长期压抑、压力大/过度滋补吃太多滋补品、固元膏之类/肝胆疏泄不好/嗜烟酒……都可能导致体内湿热。
1、头油、头屑多;眼屎多;眼睛浑浊不清澈;2、面发黄发暗、油腻,易长痘痘、脓包;3、口干口苦口臭,小便黄,白带多,色黄。体味大。4、要么便秘,要么便便黏黏的,冲不干净;
5、每天早上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,头上像有东西裹着,打不起精神。
舌质红,舌苔黄腻。
广东人世代都在研究怎么才能很好地祛湿热,所以才有祛湿热的种种汤、凉茶。溪黄草,车前草,茵陈,木棉花,鸡骨草都是祛湿热的利器。
但是我们的体质似乎产生变异,这些寒凉祛湿的宝贝有些不太适用。
我们早已不像祖辈那样,面朝黄土,背朝天,连晒太阳的机会都越来越少,还加上喜食冷饮,贪吃生冷瓜果寒凉之物,损伤人体阳气,特别是中焦脾胃的阳气。
此时如果再用一些偏于寒凉的祛湿药,湿热可能被清了,可是脾胃却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。
脾,调节湿度的开关中医认为:脾主运化。运化包括两个方面:
一是运化水谷,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,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。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。”
一是运化水湿,配合肺、肾、三焦、膀胱等脏腑,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。如脾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湿,则可发生大便溏泄,身重肤肿等症。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
脾喜燥而恶湿,若脾阳振奋,脾脏健运,运化功能正常,湿邪则不易致病。
相反如果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变差,那么湿就容易在体内堆积,或湿热,或寒湿...
所以在使用祛湿的药时,要谨慎些,尤其是脾胃虚弱的,即使是中土厚实,也不宜长期服用,久服易伤脾胃。所以使用时,最好先咨询下医生。
疏通经络,清除体内堆积的湿滞药是吃进肚子里的东西,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。那种抱着试试的不会shi的态度千万不能要。但我们可以疏通经络,清除体内堆积的湿滞。
湿重的人,阴陵泉的位置按起来会酸痛;脾虚的人湿气很容易在这里堆积,久了就会脸色发黄。阴陵泉穴刮痧,可以内化湿邪、清利湿热、健脾理气。
胃经及脾经水湿浊气汇合于此。长按消痰浊,胖子多痰湿,所以丰隆穴也是个减肥穴。
按承山穴,都会有明显酸胀痛感,这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;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,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,这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,身上的湿邪,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。
以上的穴位可以经常按揉,艾灸或者刮痧。如果穴位找不准确,可以把小腿上脾经和胃经都刮了吧。
想要祛湿一定要经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经,晒后背,或者膀胱经刮痧,因为膀胱经是全身第一大阳经,也是排浊气第一名。
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,五年陈艾助阳祛湿气
▼▽▼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