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养生的朋友都知道,一年之计在于春,春季养肝正当时。中医认为,“春属木,与肝相应”,因此春日养肝,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但若不好好“伺候”你的肝脏,它就容易生病。比如,下面3个常见的吃饭习惯,就特伤肝,还会喂养癌细胞——
吃饭有这3个习惯的人,特招肝癌!
无酒不欢
从春节假期到年后开工,想必大家每天的聚会、饭局也排得满满当当的吧?而在这其中,自然就少不了“酒”的身影。经常看我们科普文的朋友都知道,酒的主要成分酒精(即乙醇)及其在人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,都是公认的致癌物,可促使癌细胞更具攻击性,进而扩散到全身各处。
若是长期无节制饮酒,会对肝功能造成慢性受损,且危害是逐步积累的。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和饮用时间的延长,肝脏会从变性坏死,一步步走向酒精性脂肪肝。如果此时仍不纠正,任由其发展下去,就会逐步发展成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,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。最重要的是,肝脏的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。也就是说,喝的每一口酒,都不是无辜的。只要你喝了,就会增加患癌的风险。
爱吃鱼生
近些年,淡水鱼生、生腌虾蟹这类食物,因其绝佳的口感,让很多人欲罢不能。尤其是晶莹剔透的鱼生,搭配姜葱丝等配料一块“捞起”,寓意“风生水起”,深得广东朋友的喜爱。然而,这道美味“鲜”食却暗藏着肝吸虫,人吃了很容易感染肝吸虫病。
值得大家警惕的是,肝吸虫进入体内后,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,但这就给了肝吸虫在肝脏繁衍发展的时间。在你尚未察觉到不适时,肝吸虫就会在体内静悄悄地“作妖”,破坏着你的胆管、肝脏。时间一长,自然容易发展成胆管炎、胆结石、肝硬化,甚至肝癌。当身体出现黄疸、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时,这往往意味着肝脏疾病到了难以挽回的晚期阶段,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。
特别提醒:感染肝吸虫后,潜伏期一般为1个月左右。吃过淡水鱼生后,若出现右上腹隐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发烧等症状,最好尽快前往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。就诊时,务必告知医生自己的“吃鱼生史”。如果吃过鱼生,身体未出现不适症状,医院做抽血检测肝吸虫IgG,以及做大便常规查虫卵。
当然,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是,避免进食生的或者半生的淡水鱼生,包括在淡水、半咸水里生活过的海鱼鱼生等。
无节制吃喝
进入春季后,天气逐渐转暖,不少人的食欲又上来了。面对诱人的美食,不少人常常把肚子吃得圆滚滚的。但是,经常大吃大喝,每顿超过能量需求,食物中的脂肪会被肝吸收,增加肝脏的负担,影响正常运作。时间长了,就会导致体内能量储存与消耗的失衡,脂肪也会悄悄堆积在肝脏上,形成了脂肪肝,最后会引起肝功能受损。
总而言之,在生机勃勃的春日,大家要少做“伤肝事”,当务之急是好好养肝,比如多做下面3件“养肝事”,给身体打个好底子。
3个养肝小妙招,早做早受益!
常吃养肝食物
中医认为,春季饮食要少吃点酸味食物,多吃点甘味食物,以养阳敛阴,养肝护脾。比如,多吃以下3种养肝食物——枸杞叶:味甘微苦,入五脏,有清肝明目、清热除烦、补肾益精等功效。对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或偏头痛等,枸杞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,尤其适合熬夜后头痛、眼痛时食用。
蒲公英:有“药草皇后”的美誉,既是春季的应季野菜,又是一味中草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养肝祛湿、消痈散结之效。春季人体易上火,火气盛时吃一把蒲公英正合适,它特擅长清肝火。鸡骨草:味甘、微苦,有清肝利胆、疏肝止痛、清热利湿等作用,可泡水、煲汤饮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鸡骨草可用于辅助治疗肝炎病人,但其病程宜新不宜久。因此,肝炎患者要听医嘱行事,切勿擅自乱来。
按揉“养肝穴”
春天是肝木升发、肝气舒畅的季节,若肝气不舒畅、情绪抑郁,都会引起肝郁气滞,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。晚上是养肝血的黄金时间,因此睡前按揉“养肝穴”——肝俞穴,一定程度上能促使气血流通、调节脏腑,可达到疏肝理气、养肝明目的作用。取穴:位于背部脊椎旁边,第九胸椎棘突下,左右二指宽处。
图源:家医自制
操作方法:按揉或捶打肝俞穴,要快慢适中、刚柔相济,力度以能使身体振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。每天做2次,每次3~5分钟为宜。
保持愉悦心情
俗话说“怒伤肝”,怒火对肝脏的伤害是很大的。因此,建议大家碰到烦心事时,尽量想办法做排解或是找亲朋好友倾诉,别轻易动怒或独自生闷气。
(《中国家庭医生》杂志)